博大 厚重 睿智 卓越
勤勉严谨 和谐进取
博学求是 笃行自强
复杂搜索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南阳晚报》 2012年10月18日 03版

                                                      yl23455永利官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四大活动有嚼头——
                                                                                    百人百戏奏响南阳“非遗”


  弹起三弦,敲响锣鼓,头戴花翎,身着戏服,朴实无华的脸上洋溢着秋日温暖的笑容。昨晚,来自南阳及省内其它地区的百余名民间艺术家,在yl23455永利官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主题活动之“‘移动杯’原生态民歌、曲艺、戏曲专场晚会”上,共同奏响南阳“非遗”,妙韵清香氤氲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非遗”文化周由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yl23455永利官网音乐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由“非遗”文化展、南阳大调曲交流节、高校“非遗”教学成果展演和原生态民歌、曲艺、戏曲专场晚会四大主题活动构成。

                                                                                      一次盛会 百名艺术家奏响南阳“非遗”
    
    河南板头曲、南阳大调曲子、南阳鼓儿哼、桐柏山歌……昨晚在“移动杯”原生态民歌、曲艺、戏曲专场晚会上,来自南阳及省内其它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南阳师院音乐厅奏响南阳“非遗”。

    100多位民间艺术家,百余种艺术人生,面对着南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他们默默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

    雷恩久的三弦书《狮子楼》、黄天锡的大调曲《空城计》、姜玉良的鼓儿哼《大小燕斗嘴》……朴实无华,一股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汉剧在南阳又称土二簧。2007年10月,一个由唐河县北张湾村农民集资重建的汉剧团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颤抖的花翎,飞舞的水袖,高亢而又沧桑的唱腔,一段《四郎探母》,这个河南省唯一的汉剧团,让消失了20年的土二簧再放光彩。

    85岁的黄天锡是南阳大调曲子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他说,这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借助南阳师院搭建的平台,让南阳乃至河南省的“非遗”艺术家汇聚一堂,相互交流,挖掘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虽然“非遗”传承还有很多困难,但在这里,他看到了希望。

    黄天锡演出时,张流长又拿出了他的DV开始录制,这已成了他的习惯。张流长是内乡县大调曲协会成员,这次“非遗”文化周中,南阳、邓州、内乡等6个南阳大调曲协会67名大调曲艺术家参加了大调曲交流节。“过去都是小范围的交流,这么多人相互切磋还是第一次。”张流长说。

    2007年,南阳师院音乐学院开设了河南地方曲艺课程,向学生口传心授板头曲和大调曲子的演奏、弹唱技艺;2009年,中原曲艺研究基地落户南阳师院,为板头曲、大调曲子等地方曲艺的研究、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场演出 师生唱响南阳“非遗”
    
    其实,10月16日晚,在南阳师院音乐厅,南阳师院的“非遗”教学成果展演,师院师生就已把传统的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南阳大调曲《雪中红梅》、古琴《醉鱼唱晚》、西坪民歌《对花》等南阳乃至河南省的“非遗”演绎得淋漓尽致。原生态的音乐唱腔、大胆创新的导演构思,融入现代声乐技法的演唱,沧桑纯朴的南阳“非遗”在他们的演绎下,愈发灵动起来。

    曲调,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身段,刚柔并济……一曲《雪中红梅》就像一朵绚丽的红梅,尽显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阳师院先后将南阳民歌、戏曲曲艺和汉代音乐文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把抢救“非遗”引入大学课堂教学,打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

    “河南板头曲音乐会”、“南阳‘非遗’教学音乐会”、“南阳民歌教学实践音乐会”;《雪中红梅》201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黛玉葬花》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曲艺大赛中获入围奖,《丹江号子》获第六届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等。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南阳师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传承,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近曲艺、了解曲艺、喜欢曲艺,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的重任,这展示了南阳师院特色教学成果,这也是南阳师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最有力的保护”的最美诠释。
  
                                                                                  一个展览 说说这些“非遗”
  
    秋日的阳光穿过树荫,暖暖地洒在角落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原文化宣传、中原戏曲知识……南阳师院艺术楼前的广场上,十多块展板讲述着南阳的“非遗”文化知识,告诉人们,哪些是南阳的“非遗”。

    “非遗”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2006年,板头曲、内乡宛梆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西坪民歌、三弦书、大调曲子出现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南阳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们是南阳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可能成为下一批“非遗”。⑤5

链接地址:http://epaper.01ny.cn/http_wb/html/2012-10/18/content_19839.htm
党委宣传部
2012/10/18

上一篇:永利官网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捐赠活动

下一篇:《南阳日报》:大鼓民歌进课堂 非遗文化音绕梁

展开关闭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