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 厚重 睿智 卓越
勤勉严谨 和谐进取
博学求是 笃行自强
复杂搜索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yl23455永利官网吴金宝老师在辅导学生们练习大调曲。 本报记者 袁昕摄.jpg
  
yl23455永利官网吴金宝老师在辅导学生们练习大调曲。 本报记者 袁昕摄.jpg
        《光明日报》(2012年05月11日 05 版)

                                                                                                  (本报记者 张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地方小曲种逐渐消失。县乡剧团、说唱团解体过半,演员大多自寻出路,一批又一批的老艺人相继辞世,技艺日渐失传……然而,地方曲艺又是如此宝贵,它们以通俗浅显的语言、生动鲜明的人物,承载着地方传统文化。
        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着如何拯救地方曲艺。日前,一场由yl23455永利官网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生独立策划表演的小型演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传统的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到南阳大调曲《雪中红梅》,学生和老师们演得有模有样,台下观众乐在其中,不时鼓掌喝彩。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甘源处长在看完演出后评价:“学生们的表演非常有灵气,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的教学中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找到文化的根对学生来说会受益终生。

                                                                                                      两个老艺人
        宋光生,南阳师院客座教授,河南板头曲的国家级非遗传人。今年72岁。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人愿意学我的东西,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宋光生记得,小时候在关帝庙的曲艺茶馆,傍晚的时候总有个局,一些爱好大调曲的人就围坐在旁边唱着和着,14岁那年第一次听,宋光生就觉得真美。这一听就听了一辈子。
        宋光生说:“第一次到师院上课,我就觉得激动。两百多个年轻的面孔听我弹这些我热爱了一辈子的曲子。”那节课,他想让这些大学生能够感觉到他14岁时被震撼到的美。课后,一些学生围了上来。围上来的学生中,有人成了他的弟子,每周都来学院上课。宋光生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曲艺传承的希望。师院音乐学院来的学生有乐理知识,学得更快更扎实。”
        83岁的黄天锡是学校聘请的另一个非遗传人。来这里之前,为了将大调曲传承下去,他一直“倒贴”:送给弟子录有唱段的磁带,甚至复读机,让学生们跟着唱。凡有弟子上门学艺,黄天锡还管饭。即使如此,从1984年起到来音乐学院之前,黄天锡只收了7个正式徒弟,他说:“青年一代爱听大调曲的人太少了,我真是觉得在和时间赛跑啊,好多大调曲唱段现在都听不到了。”
        后来,南阳师院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请黄天锡来学校上课。在这里,黄天锡有了个得意门生,一个学声乐却执意跟黄天锡生学三弦的小伙子周李清。为了练琴,周李清的手结了厚厚的茧子,琴也越弹越好。黄天锡说起周李清,满是骄傲:“他现在已经学了二十个板头曲,已经超过我了,你说我高兴不高兴?”
                                                                                                        幸运的学生
        说到幸运,周李清起初并不是这么想的。这个农家子弟当初考上yl23455永利官网音乐学院,想的是以后毕业了能做一个音乐老师。在学校,他选修的乐器是琵琶。听了黄老师的课以后,他想试试学三弦,只为那份罕见的别致。
        同寝室的好友学的是小提琴,笑话周李清土气,再加上三弦入门较难,往深里走就更有难度,一度周李清想过放弃。音乐学院里的老师发现了周李清想放弃,轮番给小周做工作。从地方曲艺传承的不易到弹三弦人的稀缺。后来,小周学了,坚持了,最终爱上了三弦,爱上了板头曲,平时里他在寝室里放些大调曲、板头曲的磁带,那位学小提琴的室友也慢慢欣赏起曾一度看不起的民间曲艺来。
        在学习之余,周李清还去黄老师家帮他记谱。他说:“黄老师眼睛不好,我听他弹唱就能把谱子记下来,这些马上要消失的曲艺作品写在纸上就能更好地被保存下来。”
        音乐学院学生巩亚萍是山东潍坊人。对于她来说,学大调曲,难在说一口地道的南阳方言,在山东长大的她学起来很费劲。课余,她拉着本地的学生咬文嚼字,音乐学院的冯建志教授也常常在训练时纠正她的发音。不到半年,巩亚萍的大调曲唱得有声有色了。
        在2010年6月,巩亚萍和其他十几名同学一起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他们演唱的南阳大调曲《雪中红梅》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提名奖”。他们也是本次大赛中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说起那天在山西长治的比赛,巩亚萍还有些激动:“那天我们在后台上见到了好多曲艺界的名人,我们又激动,心里又打鼓。演出结束后,没等颁奖,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坐上校车打算回去。车刚上高速还没跑多远,冯教授接到电话说我们得奖了让我们赶紧领奖去,整个车厢都沸腾了。”
        巩亚萍说,每次假期回山东老家,爸妈都会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唱上一段儿,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这可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巩亚萍说,以后她会像她的老师一样把大调唱给她的学生们听,让他们也领略领略那份美丽。
                                                                                                    一群有使命感的人
        南阳师院音乐学院有一群可爱的老师,他们看到南阳地方曲艺的式微,心中着急,于是利用课余时间下基层采风收集资料,想在年迈的老艺人去世前多抢救些唱段唱腔。这其中有音乐学院的何军院长、冯建志教授、吴金宝教授等等。
        冯建志和吴金宝一听说哪里还有唱曲的老艺人,便扛着小摄像机奔过去。常常是在田间地头,老艺人们在享用完一顿两位教授招待的小酒后,便开唱,而抢录下来的唱段则成了两个教授最宝贵的资料。
        两个教授带领他们的团队,在南阳师院领导和音乐学院何军院长、孙金瑞书记的支持下,开始全心投入地方曲艺的抢救工作——
        2007年,南阳师院让河南曲艺走进课堂,构建了教材、教学大纲等一整套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
        2009年,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在南阳师院挂牌成立,吴金宝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被批准立项,目前数据库已经收集专业电子书6000多册、电子论文3000多篇、音像资料6500多个小时、乐谱6000多页、曲艺曲种信息资料图片300多页;
        2010年,南阳师院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之一。
        ……
        南阳师院副院长宋争辉强调:“南阳师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把抢救非遗引入大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利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人才,培育优秀曲艺人才,培养青年曲艺观众,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致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走特色教学、特色名校之路。”“利用自身优势,搭建中原曲艺研究基地这个平台,较好地发挥凝聚、提升和引导、辐射作用,就是扎扎实实为曲艺事业作贡献。”南阳师院副院长刘明阁说。

                                                                                                  记者手记
        时代在发展。当年,大家吃完饭拿出各自拿手的乐器,约上三五好友,不拘路边茶肆,原汁原味吹拉弹唱一番,心理满足后散去。现今已不复有这般景致了。
        采访过后,这群可爱的老人、学生和老师在我的脑海中依然鲜明。南阳师院现代化的教学楼里,钢琴声中依稀夹杂着几缕三弦,美声花腔中混着方言小调,这也是一种和谐。
        我为生活中有更多的可能性感动着。

        链接地址: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05/11/nw.D110000gmrb_20120511_2-05.htm
党委宣传部
2012/5/11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来校作报告

下一篇:永利官网举行第十届大学生辩论赛决赛

展开关闭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